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分類清單

:::

modname

首頁 > 客家學院 > 學校教育 > 113年度

113年補助大專院校推廣客家文化計畫-國立臺北大學

113年度國立臺北大學參加本局補助大專院校推廣客家文化計畫,辦理客家文化通識課程計畫,以「客家文化」為核心主軸,結合學校與三峽在地資源,舉辦客家人文藝術、語言文化、人文生態踏查及創意體驗相關之研習活動,將客家文化結合國立臺北大學各向度之通識課程,使師生得以理解客家傳統與當代之文化內涵,為三鶯地區提供客家文化傳承永續發展的學術環境。
(一) 臺灣音樂與文化:
1. 客家山歌之美:邀請吳權芸老師,帶領大家認識客家音樂文化的多元形式與豐富內涵,並藉由講師親自示範,讓同學現場感受到山歌與其他音樂類型的相同及相異之處。
2. 客家山歌與伴奏樂器:邀請林錦堂及姜雲玉老師介紹客家歌謠的重要伴奏樂器,包括:椰胡、鑼鼓,帶領同學更完整地認識客家山歌的演出形式,並藉由客家伴奏樂器的介紹及實際演奏體驗,學習客家八音的特色,更進一步了解客家山歌的音樂脈絡與文化展現。
3. 客家流行音樂講座:邀請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入圍者—黃珮舒老師,介紹其創作客家流行歌曲之特色及其與客家文化融合之生命歷程,與同學共同欣賞老師專輯收錄之自創客家歌曲。
(二) 都市地理與地方創生:邀請謝偉民老師講述綠色產業與地方創生,從臺灣北部客家地區為出發,進而論及臺灣北部淺山地帶休閒農業、近年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之地方創生策略與思考以及養生與療癒之應用。
(三) 環境、地理與心理:透過馮天蔚老師的實務經驗,帶領同學們深入探索台三線藝術季的豐富內容,特別聚焦於客庄的生活、文化與地方美學之間的緊密聯繫與創新發展。
(四) 客家文化系列參訪:安排至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及大稻埕進行茶與音樂的文化巡禮,藉由人文之旅使學生體驗客家傳統精神,破除刻板印象,增進多元文化意識。
(五) 客家文化創意的發展:
1. 客家專題講座:葉嘉炘老師以族群意識的議題作為啟發,從各個不同面向探討族群認同,再逐漸引導到客家族群的文化上,比較在服飾或傳統布料,不同族群皆有各自鮮明的印象,最後在闡述藍衫以及花布成為客家代表文化的媒介。
2. 「客」藝造「衫」:開設藍染、纏花與拼布等文創課程。
(1) 結合三峽染工坊,劉美玲老師帶領學生比較傳統藍染技藝以及演化後的現代製成,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圖案款式加入後續實作,讓學生在發會創意的過程,更深入了解藍染工藝的精妙。
(2) 藉由郭凡瑄老師介紹,學生認識了「小、巧、精、活」的纏花藝術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並帶領學生設計纏花的樣式,自己設計花瓣與葉子造型,再透過線和鐵絲一步步纏繞、組裝,同學們做出了很多富含創意及變化的作品。
(3) 邀請了社區婦女布藝講師彭翠鳳來教大家製作拼布作品,分組發揮創意設計衣服款式,像是客家藍衫抑或是T-shirt等,展現拚布不只是傳統技藝的一面,也可以非常現代。
3. 成果發表展:匯集客家文創課程學生作品,讓同學們發表介紹作品涵義與別出心裁的設計,分享客家文化課程內容在內化學習吸收後的創意展現。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