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分類清單

:::

首頁 > 客家文學

簡介新北市客家文學與作家

藝文推廣社團「大河文化協會」向來關心淡水河流域的人文與生態,經常舉辦相關研習和參訪活動,《臺灣風土: 河流的故事》是成員們編寫給青少年的讀物,也跟臺灣土地倫理協會等團體密切互動。其成員多為文化界人士,包含汐止及新店社大的幹部,也包含外縣市如臺北市耕莘寫作班前輩東年、彰化鄉土作家吳晟等。該協會的靈魂人物,執行長莊華堂先生,原為桃園新屋人;他豐富的資歷,宛如新北市眾多客家移民奮鬥史的縮影。

莊華堂剛上來臺北時,曾在公館開茶藝館。27歲那年,他加入耕莘寫作班,後來擔任該班的總幹事,才開始了文化工作者的生涯。接著待過優劇場、鬥鬧熱劇團,也拍過公視記錄片<後山平埔誌>、<臺灣福佬客>等。為了寫臺南《白河鎮誌》,在當地住了半年,並把調查中經常出現的傳奇人物吳志高,化為長篇歷史小說創作的題材。有了這樣的經驗,此後以他生活的新北市為背景,陸續寫出北海岸八里十三行的《巴賽風雲》(2007)、《凱達格蘭的女兒》、古臺北湖的《水鄉》(2011),新北市政府出版之「尋找戴雨農將軍」小說選集中之<八里坌之春>(2011:220-243),就是以新北市貢寮區、淡水河、八里區為創作舞臺,書寫該地平埔族、西班牙人、漢人接觸互動的歷史故事。未來他準備寫老臺北沿河市街的興衰、新店獅仔頭山的隘勇線,將逐步完成淡水河口到新店溪上游的臺北四部曲。他對住家附近的新店山區文史調查的著力尤深,協助中研院完成新店地名調查,出版過地方文史專書《平潭春秋》、《土匪窟的故事: 獅仔頭山的歷史與藝文》、《百年暗坑(即今之安坑)史話》,拍過安坑福佬客張廖家族,這些也成為他在新店國小鄉土課、汐止等社區大學授課的內容。新北市不僅是他的工作場域,也讓他透過紮根調查,豐富了繼續創作的題材。其關懷的主題,也不斷落實到大河文化協會的發展上。

本為苗栗銅鑼客家,目前定居新莊區的黃子堯,筆名黃恒秋,以現代詩、文學批評見長,著有客語詩集「擔竿人生」、「見笑花」、「客家詩篇」等,發行「文學客家」刊物,曾擔任客家雜誌主編多年。早在2001年,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就開始創立「臺北縣客家文化半年刊」,其中第5期為黃子堯主辦之「客家文學研討會」專輯。

在眾多學者提出的客家文學定義中,以黃子堯的界定較為妥善適用:
(1)任何人種或族群,只要擁有「客家觀點」或操作「客家語言」寫作,均能成為客家文學。
(2)主題不以客家人生活環境為限,擴充為臺灣的或全中國的或世界性的客家文學,均有其可能性。
(3)承認「客語」與「客家意識」乃客家文學的首要成份,因應現實條件的允許,必然以關懷鄉土社會,走向客語創作的客家文學為主流。
(4)文學是靈活的,語言與客家意識也將跟隨時代的腳步而變動,所以不管使用何種語文與意識型態,只要具備客家史觀的視角或意象思維,均是客家文學的一環。

黃子堯除了客語新詩創作外,在客家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建構上,亦貢獻良多,其代表著作包含:
黃恒秋,1991,〈臺灣的詩人作家們--從詹冰到張芳慈〉。《客家》15( 38):45-46。
黃恒秋,1993,《客家臺灣文學論》。新莊:愛華出版社。
黃恒秋,1998,《臺灣客家文學史概論》。新北市: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黃恒秋,2003,《客家民間文學》。新北市: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彭欽清、黃子堯,2007,〈文學篇〉,收錄於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委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